摘要:蚂蚁区块链有数字币吗㈠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玩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体。...
蚂蚁区块链有数字币吗
㈠ 不发币、不碰ICO,蚂蚁链靠什么引发最大规模产业上链潮
本文授权转载自品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区块链变成了一系列庞大数字的集合体。动辄数万亿美元的资产,数以十亿计的节点和数亿的用户,让这个诞生十余年的新型技术,俨然成为了全球IT业和媒体眼中的庞然大物。
一个没有参与过DeFi,没有研究过DAO,没有在咖啡馆聊几句web3,都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人职业生涯的一种罪过。就好像一个20世纪的英国士兵,没有踏上过大陆;或者19世纪的西班牙水手,没有登上过美洲一样,没有接住上帝给予这份职业的慷慨。
在即将过去的六月里,区块链世界里发生三件有意思的事情。也许很多年后再回顾,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暗含在其中:
美联储加息,带崩了一众加密货币,尤其既5月中旬被看做是稳定币的Luna被几乎价值清零之后,比特币价格在6月加速下跌,整体跌去了超过75%;
6月23日,全球势头最盛的区块链Solana,在社交媒体上官宣,表示要推出web3的智能手机“Saga”及定制的web3手机操作系统、Dapp应用商店;
这两件web3世界的大事,被认为是在“熊市”来临之时,软件与硬件、应用泡沫与底层设计之间的一次势力切换。遭遇重创的web3们,要“洗心革面”向更务实的消费者应用出发,去获得更多真实的、有价值的客户。而这种由虚向实、持续向实体要价值的行为,或许将成为区块链度过潜在“熊市”的出路之一。
在上述区块链世界的背景下,第三个事件就显得颇具深意:
6月24日,中国最大的区块链技术平台,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链宣布,其“物理设备”的上链规模已经突破了500万台。
这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区块链中“物理资产”“首次”实现如此大规模的上链,也是“物理资产”规模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做到物理设备如此大规模的在链运转。
没错,500万。
你已经有多久没有在web3世界的技术新闻里,听到500万这样级别的数字了?回顾web3的发展 历史 ,上一次比特币用户突破500万还是在2017年;而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亿。其中像韩国这样的国家,加密货币在年轻人总人口中的用户比例也超过了20%。甚至一些大DAO组织、Dapp应用,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这个数字了。
但区块链技术在产业端的发展,与在消费者端不同。后者因为加密货币的加持,“其兴也勃焉”,而前者需要了解产业的痛点、需要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推进,要下苦功夫,进入大规模商用难度更大。
这次这个产业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这意味着物理资产上链通过了规模化验证——区块链的一扇新门打开了。
孤独的产业区块链
首先,产业对于细分场景的要求是很高的,这意味着服务商就很难以同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手段去满足各行各业的所有需求。而无论是DeFI、DAO(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都可以用一个通用型的技术模型来应付足够大的需求场景。
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有些时候一个专门的行业场景定制化,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以蚂蚁链与奇瑞的合作为例,由于设备内存和带宽的需求,蚂蚁链需要将代码的内存资源,从300KB压缩到1.5KB,才能符合“车链”的要求。
这种“将大象塞进冰箱”级别的“变态”代码优化需求,对于区块链货币等开发者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这也从侧面可以说明,在产业区块链中,跨链、跨设备的通用交互难度会有多大。
其次,产业对于链条的安全、稳定、经济的要求都是极高的。这在过去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以比特币为例,全球各大矿场为了维护比特币世界的连续稳定可靠,每年要为这套2100万个货币的加密系统,耗费超过149太瓦时的电。如果比特币是一个国家的话,它的耗电量与越南相当,大概在全球排名第25位,相当于1.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量。如果按照我国8毛钱一度的 社会 电价均摊,一年需要1200亿人民币成本。
对于比特币来说,只要有人埋单, 游戏 就可以继续。但对于产业区块链来说,绝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市场主体为这么疯狂的运维成本埋单,即便有也不符合产业减碳的 社会 责任。刚性的成本收益,就是横在产业区块链头上的一道红线。
此外,产业对于加密的要求也非常谨慎。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信任,因为区块链背后意味着去中心化的计数方式,一旦系统被心怀不轨的黑客攻破,将带来复杂的损失。公司以此建立的经济模型可能会出现漏洞。
这就意味着,不同于区块链货币分散在不同终端设备上的钱包,平台更多只用专注于算法。产业区块链公司除了在算法方面需要加强加密能力,还需要在信息采集&建模、终端的计算设备、信息传输等全套设备做好加密服务。而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是一个不小的、定制化的工程。
涉及到复杂的硬件场景本身就是个麻烦事儿。还是以 汽车 为例,车机内部有复杂的电子元器件带来的干扰,同时还要兼顾车辆部件在行驶过程中的温控条件。
总之,区块链产业无论是实际落地难度,还是前期的技术投入成本,都与区块链货币不在同一个等级上;但对于平台的收益来说,却只有一个后者的一个零头。大家都知道,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上是“ 科技 向实”,是一件正确的事,但大家更清楚,这也是一件艰难的事。
区块链中的“孤勇者”
“产业区块链”难做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很多顶尖人才都流向web3了。有数据统计,2021年大约有3.4万名开发者加入到DeFi中,其中不乏有谷歌、苹果、脸书等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全职加入。
相比于web3的百花齐放,产业区块链的动态显然是有点冷清了。一方面很多大型 科技 公司看不上这些不赚钱的“脏活累活”,另一方面初创团队又难以支撑起巨大的沉没成本和昂贵的市场教育费用。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区块链领域,至今也没有什么像样的独角兽。
然而产业区块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产业端问题却不会因为开发者的逃离而消失。
在很多产业场景中,区块链依然是被视作打通产业中数据壁垒的最佳解决方案。
以商品的物流体系为例,我国几乎兼有着全球最细分的制造业基地与全球最复杂的商品流通市场。这种“复杂性”一方面当然是零售业态的多样性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流通信息的不透明。一件产品从原材料、厂家、经销商、物流商、销售终端,其全链路的数据是断开的,在各个节点形成了细碎的信息孤岛。每年大的消费品牌商都要花费上千万的咨询费,去获取由笨重人工成本所获得的颗粒度很粗的中国零售数据。
毕竟任何一个中心化的数据中心,都没有办法解决如此复杂的数据流通问题,但产业区块链可以做到。
又或者以我国大能源产业网络为例,电网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庞大的分布式计算系统,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着重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以来,这种分布式的趋势会更加增强;另一方面,在使用端,新能源 汽车 、换电站、超充桩、电池所形成的新兴消费网络也天然是一个分布式的形态。
这其中的参与主体、数据类型都纷繁复杂,最好的方式自然是用分布式的计算网络去应对分布式的算力需求。
从商业常识的角度来说,大问题与大机会常常是划等号的。又或者源自一个中国IT人很朴素的理念,毕竟问题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做的。尽管这种坚守,相比于web3的大潮汹涌,显得有点孤独,这可能是一个逃不掉的必然。大概就像某位商业大佬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
“孤独有些时候价值连城”。
所以依然有很多中国的产业区块链公司在坚守,洗去了估值神话的光环,他们在共同等一个明天。
这次被披露的“蚂蚁链”超过500万物理设备上链的里程碑,其实就是专注在新能源产业中的“上链”,覆盖新能源车、太阳能光伏、新能源电池等多个产业。在顶级产业链上,建立顶级的产业区块链,这或许是未来中国区块链产业的重要趋势。
显然,“蚂蚁链们”正在尝试接下了时代交给自己的这一棒。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去美洲最多的人是试图殖民和淘金;但哥伦布自己,却执着地去 探索 了中美洲、又在第三次航行中发现了南美洲。
哥伦布可能不是那个时代最富有的人,但却是世界会记住的名字。
为什么是“蚂蚁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蚂蚁集团已经连续多年是全球区块链行业最大的专利输出者。一方面,蚂蚁确实在区块链上有很坚定的投入;另一方面,这也和蚂蚁链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不无关系。
如果你仔细了解“蚂蚁链”,你可能会惊叹于这家公司的全方位、无死角的投入,几乎以一己之力在“产业区块链”的低谷时期,在行业中孤身种植了一片大森林。这大概就像刘瑜所说的,“把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蚂蚁链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500万物理设备的上线,就离不开这种全方位的技术布局能力。
比如物理设备上链,中间会涉及到很多IOT技术的通信协同。
而早在2021年6月,蚂蚁链推出首批无线通信模组AntChain MaaS,通过基于设备唯一特征的可信根,让终端设备自动连接区块链,并进行全流程加密。7月,蚂蚁链方面又接着发布了高速通信网络BTN(Blockchain Transmission Network),成为一种高吞吐量、低带宽成本的区块链“高速公路”。
这种数据可信上链的技术、大宽带条件下的吞吐能力,基本为后来大规模的物理设备上线做好了前期的通信准备。
不过这只是蚂蚁链众多技术储备中的一个小试牛刀。
而这些成就和创新技术,都是在“产业区块链”被大众忽视的2021年中达成的。这些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一方面帮助了蚂蚁链在全球范围达成第一个“物理设备”500万上链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预示着500万也只是一个开始,就像2017年的比特币一样。
所以,当人们还在讨论Solana等新公链,相比于比特币和以太坊有什么带宽和延展性优势的时候,蚂蚁链已经做到了双十亿级别的上链能力——支持10亿账户规模、支持每日10亿交易量、实现每秒10万笔跨链信息处理能力(PPS)
而当黑客在攻击普通用户的比特币钱包,而web3至今没有硬件方案,而对此无能为力的时候。蚂蚁链已经从系统架构、终端、再到芯片,重新设计了一整套的产业互联网的加密系统。
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个全球最大的区块链专利输出者,没有支持过一个ICO、没有发过一个币。他们站着就把产业区块链给做了。
其实区块链本身就是一个基于信任而产生效率的事情,正如蚂蚁链负责人蒋国飞反复对媒体说的,“区块链是一种深层次的信任连接技术,(它的使命)是各行各业更好的链接与全新的价值流转。”
这是区块链的第一个500万,却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认知的500万,它是一群孤独的中国IT人打开未来产业的一扇门。
㈡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例有哪些
区块链技术在投票方面的应用
快上在全国范围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投票领域,有效解决投票数据信任问题,为活动方提供最真实有效的数据,保障真实投票用户权益,同时让区块链技术“亲民化”,让普通大众在生活服务领域,快速感知、享受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便利。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资产登记方面的应用
金主数字资产服务平台率先使用区块链技术,该技术是一种全球通用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可追溯、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性。平台的数字资产均来自规范的数字资产发行方,资产价值通过公开市场来决定,避免导致价值高估或低估。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
蚂蚁金服自主可控的金融级商用区块链平台已经在多个社会和商业应用场景实现多机构多国全球部署,蚂蚁区块链平台交易支持秒级确认,共识机制使用高效的并行共识算法,保障了区块链平台的高性能,蚂蚁区块链已经有了多个生产级落地应用,将领先的技术运用到民生、商业、金融等各个领域。
㈢ 马云如何回应区块链技术
马云是英语专业出身,对于技术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过,马云一直很重视技术,比如阿里巴巴首期投资1000亿成立了达摩院,主要就做底层技术研发。
对于2018年十分火爆的区块链技术马云也多次表态。在今天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马云又谈到了比特币和区块链。
互联网大佬中,不只是马云不看好比特币,马化腾也曾说过跟马云类似的观点,他甚至认为数字货币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区块链技术是好的,但是怎么用好这是另一个方面。如果做数字货币ICO,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的风险的,不是技术不成熟,如果大家都可以用区块链技术随便发行数字币,那会引发很多监管的问题。现在数字货币虽然很热,但是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我们不考虑发币,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事情。”
李彦宏没有反对过比特币,不过他也很认同区块链技术的价值:
“区块链技术非常具有革命性,但现在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传统互联网中,虚拟的东西是make a ,它是没有新增加成本的,但是区块链到来之后,可以真正使虚拟物品变得唯一,这样的互联网跟以前的互联网会是非常不一样的。”
显而易见,BAT大佬都重视区块链技术,但对于比特币却不怎么感兴趣。在我看来,现在数字货币炒作确实有点“击鼓传花”的感觉,数字货币在炒作者眼里有价值甚至价值很高,但在不持有比特币的人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罗超频道”建议读者如果只是持有一点玩玩是可以的,但拿出巨额资金炒作就跟赌博没什么两样了。
BAT目前都在区块链上布局,却都不参与发币、ICO、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2015年网络金融成立了区块链技术团队,2016年投资了美国区块链技术公司Circle,去年网络区块链技术开始大面积落地,网络金融成为主要的应用者。
阿里系重点做区块链的是蚂蚁金服,阿里首席战略官曾鸣曾透露蚂蚁从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跟网络集中应用区块链到金融的思路不同,它追求应用的广度,让外界意外的是,蚂蚁最先应用的区块链场景不是金融,而是各种生活场景。
早在2015年,腾讯就已成立区块链团队,不过是研发先行,做技术探索,通过联盟链技术,将区块链落地到微黄金、供应链金融、电子存证、公益寻人等项目中,基本都与金融有关,外界同样知之甚少。腾讯还搭建了一个区块链的基础架构平台,叫区块链即服务(BAAS平台),供区块链开发者使用。在AI诸多技术上腾讯都是“后发而至”,可能会先做技术布局,但应用落地却会相对谨慎。
㈣ 为什么说小蚁是中国的标杆性区块链项目,能够真正适用金融应用场景
为什么说小蚁是中国的标杆性区块链项目?为什么把小蚁喻为P2P化的纳斯达克?这要从小蚁的成长轨迹去寻找答案。
小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数字化系统。在2014年萌芽,发轫于2015年,在2016年4月小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拜占庭容错算法dBFT(delegated BFT),这最大限度地确保系统的最终性,使区块链能够适用于真正的金融应用场景。
1
小蚁项目的萌芽
小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数字化系统,最初诞生在“比特创业营”的构想,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在2015年小蚁区块链孕育成型。
小蚁区块链是中国的标杆性区块链项目。小蚁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个实时开源的区块链项目。
小蚁区块链于2015年10月顺利完成ICO Phase I,筹得2100比特币。经过9个多月的发展,国内外区块链行业整体发展迅速。在小蚁团队的努力和小蚁社区的帮助下,小蚁区块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小蚁项目的灵感来自2014上半年比特创业营的一次内部会议,当时提出想做一种用于众筹的数字货币,这是小蚁的原始想法。至于为什么定名为“小蚁”?因为大家觉得蚂蚁的社群体系和我们要做的产品理念也很贴合,也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2015年9月发布了白皮书,把小蚁正式定义为区块链数字资产平台,即小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将实体世界的资产和权益进行数字化,通过点对点网络进行登记发行、转让交易、清算交割等金融业务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
简单的说,小蚁是用来发行和交易股权的。小蚁的底层基于区块链技术,也就是说股权数据库的维护不是由一个中心化公司控制,而是由所有小蚁的参与者共同维护。
小蚁中的股权发行、交易等行为都是由用户和用户直接发生,不需要通过第三方。所以我们把小蚁比喻为P2P化的纳斯达克、数字资产领域的Uber。
2015年十月末,小蚁开启了首批众筹,十天筹得2100个比特币。时隔近一年,众多投资者关注的小蚁二期众筹也将在8月8日面向全球正式开启。遵循国际经验,此次小蚁股的众筹只收比特币。
2
每个人的数字资产
小蚁使用电子合同(electronic contract)来记录数字资产的流转。在小蚁中,电子合同凭证作为一种通用的底层数据,可以用于记录股权、债权、证券、金融合约、积分、票据、货币等各种权利和资产,用于股权众筹、股权交易、员工持股计划、P2P借贷、积分、基金、供应链金融等领域。
区块链领域进行资产数字化的通行做法是“代币化”(tokenization),即用户发行一种自定义代币,并声明该种代币代表了某种资产,随后这种代币就可以像比特币一样在用户间进行流转、交易。
然而代币化在法律上有诸多瑕疵。代币的流转类似于转账——无需接收方同意,代币就能从发送方流转到接收方手中。这种流转只适合用于货币这样的仅有权利而无义务的资产,而不适用于股权、债权等具有复杂的权利义务的资产。
因此,小蚁中的流转以电子合同的形式完成,大部分的资产转让需要出让方和受让方各自以私钥进行电子签名。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资产发行人参与签名。
小蚁内置的小蚁股和小蚁币都不作为价值存储、交易媒介和计量单位。小蚁股代表小蚁系统的投票权和收益权,用来选举记账人和按比例获得小蚁币;小蚁币代表小蚁系统的使用权,用于支付区块链字节费。
也就是说,小蚁用电子签名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用区块链来保存所有交易记录,实质上更像一个电子合同系统,而不是数字货币系统。
在小蚁区块链上,以电子合同的形式记录资产流转,仅仅是线下资产流转的一种新型链上解决方案,不创设新的法律关系,解决了代币化的法律瑕疵,可以接入第三方支付等金融机构。
小蚁的愿景(mission)是“每个人的数字资产”。比特币等区块链构建的是一种平行于实体世界的平行金融系统,而小蚁希望构建一种能够对接实体世界资产的桥梁式的金融系统。
㈤ 蚂蚁数字藏品会成为中国比特币吗
会。基于蚂蚁链发行的中国各大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就具有非常大的艺术收藏价值,数字藏品也是实体资产的一种数字权益映射,是链接“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日趋火爆,元宇宙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越来越强烈,基于实体经济的数字作品有望成为构建元宇宙基础设施的重要元素,因此,可以说,这些购买数字藏品的人,看中的是它背后数字世界未来的一种权益,也许,未来就会成为中国的比特币。
㈥ 数字货币DCEP已在路上,未来马云的如意算盘还能打得响吗
蚂蚁科技几乎是零成本融资,通过各种形式包装债权债务重复借贷,再不负责任地把钱贷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年轻人。这基本上就是把美国华尔街08年疯狂的金融危机玩法带到了国内,真正的资本市场风云变幻,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
蚂蚁科技通过网贷吸血的事情,已经被很多人扒了出来。中央银行前任行长周小川最近在亚洲博鳌论坛上也表示,互联网科技巨头控制了大量数据和市场份额,形成了垄断,阻碍了公平竞争,从而导致阿里巴巴股价下跌。
假如谷歌能够在金融业务中任意使用用户的个人信息,那么它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贷款机构,谷歌不做并不是因为美国商人特别善良,而是美国政策根本不允许。
就像财政部副部长周佳怡在外滩金融大会上所说的那样,科技并没有改变这种依赖信贷使用杠杆的本质,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坚持科技向善,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金融消费,助长赢家通吃的垄断。
如今,“央爸”的数字货币DCEP已在路上,未来马云的如意算盘还能打得响吗?让我们一起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