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块链中为什么会出现两条链⑴区块链的链分类前两天有朋友微信上问了许多关于区块链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区块链的这个链怎么去分类。区块链目前可以分为四类:公...
区块链中为什么会出现两条链
⑴ 区块链的链分类
前两天有朋友微信上问了许多关于区块链的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区块链的这个链怎么去分类。区块链目前可以分为四类:公链,私链,联盟链以及侧链。北京木奇移动技术有限公司,专业的区块链外包开发公司,欢迎洽谈合作。下面带大家了解区块链这几个链各自的特点以及如何应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公链——人人可参与
公链是指任何人都可读取的、任何人都能发送交易且交易能获得有效确认的、任何人都能参与其中共识过程的区块链。
公链采取了采取工作量证明机制(POW)、权益证明机制(POS)、股份授权证明机制(DPOS)等方式,并将经济奖励和加密数字验证结合了起来,并建立一个原则就是每个人从中可获得的经济奖励与工作量成正比。这些区块链通常被认为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特性:
1. 开源,由于整个系统的运作规则公开透明,这个系统是开源系统;2. 保护用户免受开发者的影响,在公有链中程序开发者无权干涉用户,所以区块链可以保护使用他们开发的程序的用户;3.访问门槛低,任何拥有足够技术能力的人都可以访问,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台能够联网的计算机就能够满足访问的条件;4.所有数据默认公开,尽管所有关联的参与者都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现象十分的普遍。他们通过他们的公共性来产生自己的安全性,在这里每个参与者可以看到所有的账户余额和其所有的交易活动。
案例:公有链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身影:BTC, ETH, EOS, AE, ADA等
2.私链——权利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私链是指其写入权限仅在一个组织手里的区块链。读取权限或者对外开放,或者被任意程度地进行了限制。相关的应用囊括数据库管理、审计、甚至一个公司,尽管在有些情况下希望它能有公共的可审计性,但在很多的情形下,公共的可读性并非是必须的。
特性:
1. 交易速度快,一个私链的交易速度可以比任何其他的区块链都快,甚至接近了并不是一个区块链的常规数据库的速度。这是因为就算少量的节点也都具有很高的信任度,并不需要每个节点来验证一个交易。2. 隐私性好,给隐私更好的保障私有链使得在那个区块链上的数据隐私政策像在另一个数据库中似的完全一致;不用处理访问权限和使用所有的老办法,但至少说,这个数据不会公开地被拥有网络连接的任何人获得。3.交易成本低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甚至为零私有链上可以进行完全免费或者至少说是非常廉价的交易。如果一个实体机构控制和处理所有的交易,那么他们就不再需要为工作而收取费用。
案例:Linux基金会、R3CEV Corda平台以及Gem Health网络的超级账本项目(Hyperledger project)或在开发或在使用私链。
3.联盟链——部分去中心化
联盟链开放程度和去中心化程度是有所限制的。其参与者是被提前筛选出来或者直接指定的,数据库的读取权限可能是公开的,也可能像写入权限一样只限于系统的参与者。
特性:
1. 交易成本低,交易只需被几个受信的高算力节点验证就可以了,而无需全网确认;2. 节点容易连接,若是出了问题,联盟链可以迅速通过人工干预来修复,并允许使用共识算法减少区块时间,从而更快完成交易;3.灵活,如果需要的话,运行私有区块链的共同体或公司可以很容易地修改该区块链的规则,还原交易,修改余额等。
案例:瑞波用于日韩国际汇款及日本本国银行间汇款建立了联盟链,同时之前火过一阵子的迅雷链克也是一种半开放的联盟链。
4.侧链——拓展协议
侧链”从严格上来说,其本身并不是区块链,可以理解为区块链的一种扩展协议。早期“侧链”是为了解决比特币区块链技术的限制问题。侧链就像是一条条通路,将不同的区块链互相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区块链的扩展。侧链完全独立于比特币区块链,但是这两个账本之间能够“互相操作”,实现交互。
特性:
1. 独立性,侧链架构的好处是代码和数据独立,不增加主链的负担,避免数据过度膨胀。 侧链有独立的区块链,有独立的受托人或者说见证人,同时也有独立的节点网络,就是说一个侧链产生的区块只会在所有安装了该侧链的节点之间进行广播。2.灵活性,侧链所有的区块链参数是可以定制的,简单的比如区块间隔、区块奖励、交易费的去向等,高级用户还可以修改共识算法。
案例:LSK, RDN, ARDR等币种是利用的侧链技术。
对于目前整个数字货币领域而言,今年可能仍然是底层公有链项目的竞争大赛,原因是目前公链作为区块链的基础设施还是存在明显的不足,尚且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这也明显制约着整个区块链产业的发展。
⑵ 区块链为什么有分叉分叉会发生什么情况
区块链的分叉(fork)的形成原因可能有多种。
当两个结点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挖到了矿并同时发布区块,此时就出现临时性的的分叉(state fork),
本质上是对比特币这个区块链当前的状态产生了意见分歧,
当人为的发起分叉攻击(forking attack),也就是故意造成这类分叉(deliberate fork)还有一类分叉是,当比特币的协议发生了改变的时候,软件需要升级。而在分布式系统中不能保证所有节点同时升级软件,假设存在部分节点未升级,会导致协议分叉(protocol fork)。对协议修改的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将分叉分为硬分叉(hard fork)和软分叉(soft fork);
比特币协议增加新协议,扩展新功能,未升级软件的旧节点会不认可这些修改,会认为这些特性是非法的。这也就是对比特币协议内容产生分歧,从而导致的分叉叫 硬分叉 。此时,就出现了新节点永远沿着新节点产生的链挖矿,旧节点永远沿着旧节点链挖矿,由于新节点算力足够强,所以形成两条永远都在延伸且平行的链。只要这部分旧节点永远不更新,则旧链将一直延续,可见这种分叉是持久性的。
出现hard fork后,便变成了两条平行的链,也就造成了社区分裂。社区中有一部分人,会认为下面的链才是根正苗红,各个链上的货币独立。以太坊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硬分叉事件。以太坊称为ETH,但目前看到的ETH已经不是最初的ETH了,以太坊在历史上发生过硬分叉,另一个链称为ETC。实际上,ETC才是以太坊设计原本的协议,而ETH是黑客攻击ETH上一个智能合约THE DAO后,进行回滚的协议链(将黑客攻击偷取的以太币采用硬分叉方式回滚回到另一智能合约,然后退还给真正拥有者)。
分叉之初,由于两个链分叉造成了互相影响,产生了很多麻烦。比如:在ETH链上有一笔转账B->C,有人便在ETC链上回放,将ETC链上的货币页转给了C(C收到两笔钱)。后来,对两条链各添加了一个chainID,将两个链区分开,才使得这两条链真正分开。
如果对BTC协议添加限制,使得原本合法交易在新交易中不合法,便会形成软分叉。
当大多数节点已经更新完毕之后,旧节点认可新节点挖出的区块,因此发布自己挖出的区块,但新节点不认可旧结点挖出的区块,便沿着上一个新节点发布的区块继续挖矿,当新节点拥有大部分算力的时候,新链会越来越长,从而旧节点挖出并发布的区块一直被抛弃,无法获得出块奖励,最终倒逼旧节点升级软件,实现所有节点认可新协议并进行升级。可见,只要系统中拥有半数以上算力节点更新软件,此类分叉不会出现永久性分叉。比特币脚本中的P2SH就是通过软分叉方法加进去的。
这一部分我并没有查到太多的资料,但是在绝大多数共识协议之中我们都假设需要过半算力;
在理论上,如果掌握了50%以上的算力,就拥有了获得记账权的绝对优势,可以更快地生成区块,也拥有了篡改区块链数据的权利。因此,当具有过半的算力,也就是51%都是诚实可靠的,能保证整一个区块链在合法有序的进行运行。
但是为什么选择过半的算力,而不是过半的用户?比特币系统,任何人都可以加入,且创建账户及其简单,只需要本地产生公私钥对即可。只有转账(交易)时候,比特币系统才能知道该账户的存在。这样,黑客可以使用计算机专门生成大量公私钥对,当其产生大量公私钥对超过系统中一半数目,就可以获得支配地位(女巫攻击)。因此,比特币系统中很巧妙的使用算力作为投票的依据。
⑶ 区块链中的硬分叉,以太经典ETC是什么意思
以太经典(ETC)简史
以太经典始于一个不幸的事件。
2016年5月,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举行了一次代币销售,目标是建立一个基于区块链的风险投资,以资助Ethereum生态系统内未来的去中心化应用(DApps)。
基本上,DAO是一个去中心化方式运作的复杂的智能合约–当条件满足时自动在多方之间执行任务的计算机代码。
尽管其有着雄心勃勃的目标以及成功的代币销售,DAO的代码却有一个重大漏洞,使得攻击者可以从去中心化组织中窃取ETH。
攻击者在2016年6月利用这一漏洞,引发了臭名昭著的DAO黑客事件,恶意窃取了大约价值5000万美元的ETH。
毋庸置疑,DAO黑客事件曾震惊了Ethereum社区,也使得ETH价格从20美元跌至13美元。
在DAO黑客事件发生后,Ethereum社区不得不从三个选项中选择。
什么都不做,努力承受攻击带来的后果;
启动软分叉,收回资金;
部署一个硬分叉来恢复丢失的ETH。
软分叉和硬分叉都是重大的网络升级。然而,软分叉允许未升级的用户和升级后的用户相互交流,而硬分叉则不能向后兼容以前的版本。
由于开发人员意识到部署软分叉会使网络受到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Ethereum社区决定发起硬分叉,以恢复在DAO黑客攻击中损失的资金。
虽然这一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但Ethereum社区中的一小部分人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 “代码即律法”,区块链网络应该是不可改变的。
由于双方未能在解决方案上达成一致,最终导致了Ethereum区块链的分裂。
那些试图找回丢失的ETH的人选择了硬分叉,开启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Ethereum(ETH)区块链,而另一群人则留在了最初的Ethereum Classic(ETC)链上。
以太经典解决了那些问题?
以太经典(ETC)是一个允许开发者部署智能合约和DApps的区块链平台。
虽然这个功能与Ethereum(ETH)的功能相同,但ETC区块链有两个主要区别。
首先,Ethereum Classic社区反对篡改分布式账本,支持“区块链网络不能也不该被修改”的观点。
其次,虽然ETH总供应量没有硬性上限,但以太经典采用恒定供应的货币政策,最多允许创建2.3亿个ETC。
作为一个加分项,以太经典在去年启动了Atlantis硬分叉,以增加与Ethereum的交互性,并通过zk-SNARKS提高交易的隐私保护程度。
以太经典ETC推荐的交易平台:火币、OKEX、AAX等。
⑷ 在区块链中什么是侧链和主链
主链:即正式上线的、独立的区块链网络。可以这样说,区块链的存储数据的实体,一般认为是主链网络本身。比如BTC主网、ETH主网和EOS主网都是主链。
侧链:首先,侧链协议的本质属于一种跨区块链的解决方案。简单的说,通过此方案可以让数据信息在两条区块链之间实现转移。侧链最初的提出是基于实现比特币和其他数字资产在多个区块链间的转移。
通俗来说,侧链就像是一条条通路,将不同的区块链互相连接在一起,以实现区块链的扩展。侧链完全独立于主链,但是这两个账本之间能够“互相操作”,实现交互。
侧链协议——侧链协议是指(以比特币为例):可以让比特币安全地从比特币主链转移到其他区块链,又可以从其他区块链安全地返回比特币主链的一种协议。这里将比特币换成以太币或者其他区块链也是同样的道理。那请问,我们为什么需要侧链,或者侧链有什么好处呢?
主链缺乏的功能,侧链来提供。
比如比特币网络没有智能合约的功能,但可以通过侧链来实现这一功能。
如果主链的运行效率低下,可以将主链部分功能转移到侧链来实施。
比如主链的转账速度很慢,没有办法满足日常支付需求,我们可以开发闪电网络来作为侧链满足日常的支付。同样是因为性能低下,以太坊没有办法支持大型商业级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可以通过侧链开发来实现。
如果抛开技术上的严谨性,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来理解侧链,一切为原来的主网络提供支持或者服务的网络都可以叫做侧链,不用在乎这个侧链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比如:
第三方支付网络(支付宝/微信),可以把银行网络想象成为主链,而第三方支付就是一种侧链。
加密货币交易,把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等自由的网络看成是主链,那交易所可以看成一个侧链。
RSK 和Loom,他们分别是针对比特币和以太坊主链单独开发出来的侧链。
第一种应用,里面的主链和侧链都是中心化的
第二种应用,主链是去中心化,侧链是中心化的
第三种应用,主链是去中心化,侧链也是去中心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价值交换活动,会慢慢的从第一种应用逐步过渡到第三种应用。
链乔教育在线旗下学硕创新区块链技术工作站是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展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学硕创新工作站 ”唯一获准的“区块链技术专业”试点工作站。专业站立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⑸ 方刚说:对区块链的几个误解
在2017年的8月2号,viaBTC挖出了史上第一个大于1M的区块,从此比特币分裂成两条链:BTC和BCC。从本质上来说,BCC是由于UAHF的实施产生的一种新币种,它也符合中本聪的初衷。
BCC是比特币的网络分叉
其实BCC是比特币的网络分叉是一种不正确的解读,比特币本身网络运行稳定,根本不存在分叉的情况。而BCC被国际定义为:通过复制比特币区块链并更改一定的代码而出现的全新币种。不仅如此,BCC也不符合比特币网络分叉的定义,因为BTC和BCC是完全不同的两条链。
比特币全网信息没能同步在一条链上,出现了两条(多个)一模一样的比特币区块链网络,两个网络都有大量的矿工挖矿,在两个不同的网络上发生的交易不能同步互通,这样产生了两条连难度都是一模一样的两条平行链,这个才叫分叉。
开发者中心化的问题
比特币曾因为开发者者中心化的问题导致长达三年之久的扩容之争,把比特币社区搞得鸡犬不宁。BCC作为比特币的孪生兄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社区担忧未来比特币的扩容之争历史会在BCC上重演。社区误认为负责BCC开发团队只有Bitcoin ABC,开发团队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开发者中心化的问题。
但实际上,BCC 目前共有四个开发团队,分别是 Bitcoin XT, Bitcoin Classic, Bitcoin Unlimited, Bitcoin ABC。他们都是比特币扩容方案的竞争者,目前都已开发了BCC的兼容版本。
这四个开发团队基本上包含了比特币扩容争论中支持大区块的团队,不仅如此,这也可以保证开发团队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且还有望吸引更多的开发团队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
BCC受某个组织控制
杨海坡创立的ViaBTC是全球第一家上线BCC的交易平台,也是最早挖BCC的人,第一个区块就是有ViaBTC挖到。社区担忧BCC受到某个中心化的阻止所控制,成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但实际上,BCC是比特币长达三年之久的扩容之争的产物,是由一个庞大的大区块支持者构成的社区支撑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是比特币的竞争币。删除了隔离验证,取消了区块大小1M的限制,坚持的是链上扩容路线。
⑹ 跨链遇上公链会产生什么风暴:GOCLab加入PalletOne节点
重磅消息表现平淡为哪般?
前两天 GoC Lab节点已正式加入PalletOne调色板主网(palletone.info)运行。
很多人没有注意,除了GOC Lab成为PallerOne的节点,PalletOne同时也成为了GOC的节点。
二者相互成为彼此的节点,也就意味着两个项目已经实现深度合作,共生共荣。
小白兔认为这是一则重磅消息,不过在翻看了PalletOne和GOC的公众号,以及力场的相关文章后,发现大家反应平淡!PalletOne方面,公众号上例行公事地发布了一篇GOC Lab 加入PalletOne调色板主网超级节点的通告,力场的圈子有个别场东发布了一下消息。GOC方面表现就更为平淡,公众号丝毫未提及此事,力场里也只看到宋先生转发了PalletOne的公众号文章!
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真的太小,所以大家表现平淡,没有什么感觉,自然不能引起什么波澜。可是小白兔却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大事,甚至足以写进区块链发展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的大事。
一个专注于实现区块链互联网的跨链,一个专注于解决公链治理问题的公链,难道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跨链和公链发生关系,不会引发质变吗?
一旦发生质变,PalletOne和GOC都将成为区块链发展划时代意义的存在。
那么PalletOne遇到GOC会发生那些质变呢?来跟小白兔一起脑洞大开啊!
关于GOC与GOC LAB
GOC全称Governance of Consensus,是一条打造全球最佳治理实践的公链。是由一群希望推动区块链治理模式发展的行业资深从业者和爱好者,以社群的分布式发起的公链级项目。项目秉恒中本聪共识精神,完全由社区志愿者通过志愿贡献发起,不做任何募资,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可供所有区块链爱好者进行全新的区块链治理模式探索的平台。
GoC Lab是一个专注于区块链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社群,愿景是在社群的协作基础上,为行业提供治理模式、方法、技术、人才的最佳实践和持续输出。
GOC是公链,GOC Lab是社群,二者是什么关系?
GOC Lab是GOC的创始团队,推动GOC项目的发展。团队加入PalletOne,很大程度上便是GOC公链加入PalletOne生态。
关于PalletOne与GOC合作的深度
PalletOne是一个致力于打造区块链打造区块链世界的IP协议,实现区块链应用与底层解耦,各区块链通证的价值对标和互换。也就是说,PalletOne要链接所有公链,成为区块链之间的桥梁,那么GOC是不是就是第一条链接的公链?通过与GOC的链接体现PalletOne跨链的功能——桥梁!
如果两条链不只是表面的合作互利,GOC和PalletOne互为生态,而是通过跨链实现链接,成为整体,是不是就证明PalletOne底层协议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如果是这样两条链之间的生态就不仅是成为节点推动彼此的发展,应该是互联互通的新的区块链形式。彼此之间就可以实现数据和价值的自由传递、交互和转移。
GOC公链接入PalletOne,实现跨链连接
PalletOne的跨链技术主要是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各链之间的兼容,解决可扩展性、用户友好性、互操作等问题。那么,作为公链的GOC就可以通过调用智能合约轻松地实现对接。这样的话,PalletOne就实现了打通与GOC之间链接的功能。
两条链打通,意味着,可以共享彼此的数据,价值将实现更大话的利用!首先就应该表现在生态的互通互联带来的便捷,通过GOC公链,可以进去PalletOne的应用,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开发者只需在其中任何一条链上开发的应用,两条链都可以方便简单的使用,无论用户从哪里进去都可以操作。这样的好处很明显,从项目方来说可以共享用户流量,也可以节约开发成本;从用户的角度,可以方便的享受互通带来的便利,无论从哪个接口进去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应用,这才是真正的区块链互联网!
这便是区块链大规模商业应用的实现基础。如果GOC与PalletOne实现互联互通,那么,区块链目前瓶颈:无法大规模应用落地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区块链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爆发点。
GOC通证在PalletOne上的应用
在PalletOne的设计中,通证的自由使用场景是实现跨链重要手段之一。这个设计突破了原生代币的单一使用模式,只要矿工接受,用户可以使用或者发行任何token。GOC与PalletOne实现互联,那么代币GOC也就可以在PalletOne上自由使用,这样GOC的使用场景就大大扩展。对于PalletOne来说,持有GOC的用户也将成为PalletOne的用户。通证的互通,才是真正打通两条链的关键,两条链上应用生态的自由使用是建立在通证的自由使用的基础上的,否则也谈不上互操作、用户友好。生态的发展同样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所有关节都畅通自由才是真正的互联互通。
结语
如果PalletOne确实实现跨链功能与GOC实现对接,那么,区块链“IP协议”就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实现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利用,使价值互联网名至实归。区块链也会进入划时代的发展里程:区块链网络正式联通,价值和数据互通,;应用大规模落地。
区块链时代将真正开启!
不管目前PalletOne和GOC合作的深度有深,是否已经实现了公链之间的对接,作为公链和公链的合作,两条链的合作本身就已经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⑺ 比特币为什么要进行分叉
在区块链和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讨论中,我们经常听到 “分叉” 这个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叉呢?分叉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区块链
在说分叉之前,先普及一点区块链的小知识,这样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分叉是什么(如果你对区块链一点概念也没有,欢迎翻阅我以前的文章,都是些通俗的话语帮你了解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顾名思义,就是由区块组成的链条,当然这种链条只是一个形象比喻,说白了就是数据区块有序地连接起来。在比特币中,区块中存放的是比特币的交易记录,区块的大小和交易记录所占用的空间决定了一个区块能存放多少交易记录。这些交易记录被打包到区块中,然后区块一个个相连就构成了区块链。
为什么要分叉
我们知道,比特币软件像其他软件一样,需要定期更新和修改,以便让他更好。所以新的版本就会出现,但是由于不是所有人都即使下载了新版本,所以有个矿工就运行了旧版本,有的则运行了新版本,那么一旦新旧版本不兼容的话,区块链就会分叉。因为因版本的区块和旧版本的区块可能存在差异,所以他们不能被连接到同一个区块链上,所以就会出现两条链,甚至多条链,这就是分叉。
软分叉
软分叉指的是,当新共识规则发布后,没有升级的节点会因为不知道新共识规则下,而生产不合法的区块,就会产生临时性分叉。这种分叉会随着节点的升级而逐渐修复。
硬分叉
硬分叉指的是,区块链发生永久性分歧,在新共识规则发布后,部分没有升级的节点无法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的区块,通常硬叉就会发生。所以,在数字货币领域,硬分叉往往导致新的币种出现。例如以太坊的硬分叉就导致了 ETH的出现。
原文:什么是分叉?什么是比特币分叉?
⑻ 区块链为什么会分叉
区块链分叉其实是区块链系统升级导致的,每次升级可能会伴随着区块链的共识规则改变,这会导致整个网络中升级了系统的节点与未升级系统的节点在不同的规则下运行,于是分叉就产生了。例如我们使用的App,当有新版本出现,有的人升级了,有的人没有升级,两个版本同时可以用。
⑼ 什么是比特币区块链的分叉
分叉有区别为普通的升级,普通的升级在升级前后是没有影响协议共识的,也一般不需要社区共识或算力共识的参与。而分叉根据对协议的修改情况分为软分叉和硬分叉。
现有的定义:
【闪电定义】硬分叉是指比特币区块格式或交易格式(这就是广泛流传的“共识”(应该是部分协议共识))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拒绝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不过已经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未升级节点生产出的区块,然后大家各自延续自己认为正确的链,所以分成两条链。
A permanent divergence in the the block chain, commonly occurs when non-upgraded nodes can’t validate blocks created by upgraded nodes that follow newer consensus rules.
【闪电定义】软分叉是指比特币交易的数据结构(这就是被广泛流传的“共识”(应该是部分协议共识))发生改变时,未升级的节点可以验证已经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而且已经升级的节点也可以验证未升级的节点生产出的区块。
A temporary fork in the block chain which commonly occurs when miners using non-upgraded nodes violate a new consensus rule their nodes don’t know about.
我觉得不能说哪个定义正确还是错误,具体的定义可以根据已经较大社区共识的两者的区别来自己总结,不需要权威来指定。
硬分叉:没有向前兼容性,之前的版本将不可再用,需要强制升级。
软分叉:有较好的兼容性,之前版本至少部分功能可用,可不升级。
硬分叉:在区块链层面会有分叉的两条链,一条原旧链,一条分叉新链。
软分叉:在区块链层面没有分叉的链,只是组成链的区块,有新区块和旧区块。
硬分叉:需要在某个时间点全部同意分叉升级,不同意的将会进入原旧链。
软分叉:相当长的时间里,可允许不进行升级,继续使用原版本生成旧区块,与新区块并存
⑽ 区块链为什么会分叉
分叉是区块链体验的核心,类似于系统升级。“分叉”一条链,本质上就是要对运行区块链的软件做出改变。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叉所引发的问题也非常多,有的很快能够达成共识,有的则极具争议。 在中心化系统中,软件升级极其简单,只需要打补丁或者对其某些功能的兼容性等迭代更新。而去中心化系统中,升级远没有那么简单轻松,它需要取得链上各节点或者交易方达成共识。在一些重大功能上的改善时,常会遭到社区某些人的反对,一旦有超过 2/3 的人不同意,那么他们就得选择其它途径,创造它们自己的协议和分支区块链,于是分叉也就随之发生。在比特币中,其通过 比特币软件 (也叫比特币协议)的形式实现,它确定了针对所有人的规则,包括 区块大小、对矿工的奖励等 。如果所有人使用比特币,那就得同意这份协议。类似于国家的法律,每个人必须遵守。然而,不仅仅是比特币,其它加密数字货币也是一样的,作为软件项目,总是不乏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技术更新和开发基本都是一往直前的,比特币开发者是通过更新软件(比特币协议)来解决问题或增强功能的。简单而言,区块链网络中只要发生意见分歧、协议改进(新增、升级)等就有可能产生分叉。其实,谈起分叉我们并不难理解,以比特币为例,可以将比特币分叉分为两大类:比特币协议和存储交易系统。比特币协议完全是开源的,如果要创建自己的分支区块链,那就要先把比特币软件源代码复制下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最后,通过指定的区块编号让比特币开始分叉并生效,其实就是相当于中心化系统程序中的定时指令。比如可以规定区块编号在到达 10000 时分叉开始生效,当该区块编号传送的指令到社区时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支持原协议,一部分支持分叉协议,然后每个部分会再次添加新的区块到它们所支持的那一条链上。